主讲人:吴娟
时间:1956年9月15日—27日
地点:北京政协礼堂
参会人员: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到会86人,另有21人未到会),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
中共八大会场
召开背景:
1956年国内国外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朝鲜战争结束以后,国际政治环境整体趋势趋向缓和,毛泽东判断国际形势很可能有10到15年的和平时期,所以他说“要在这样的一个和平时期内,加快社会主义改造,加快工业化建设,反对右倾保守思想,把一切工作的速度提起来。”在国内,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积累了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初步经验。这就为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此时,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八大召开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56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不仅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而且为中共八大提供了理论指南。
大会内容及成果:
在大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陈云和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大会的政治报告以《论十大关系》为指导思想,突出经济建设的主题,集中了党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为实行党与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根据,明确今后的工作重心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是八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八大在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决策。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对“一五”计划的实践和反冒进的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强调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这个总结,初步反映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中共八大坚持并阐述了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通过的关于“二五”计划建议的各项指标,比较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同时,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97人,候补中央委员73人。
八大还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重申了反对突出个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体现了执政党的特点,强调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规定全国、省、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这是八大的一个重要决策和重要贡献。
毛泽东同志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的修改稿 中共八大会址:政协礼堂
会议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八大的历史地位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次大会是一次思想解放,开放活跃的大会,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改革精神,概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实践的时间短,我们党又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八大路线没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但是,在八大所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中,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发图强,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八大路线的继续贯彻和进一步发展。